【“中国崛起的过程是很精彩的,可以采取积极一点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把中国模式想透,实事求是,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说清楚。但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魄力。”
近日,东方卫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持续热播。每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将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切入,系统阐释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先进性。
《这就是中国》每周一21:30在东方卫视播出,在3月18日第七期节目中,张维为教授从“民有,民治,民享”等方面,对中美民主制度及其成果进行了系统比较,并指出与“实质民主”相比,代议制“形式民主”存在的众多问题。
观察者网现整理出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政治的“两会季”刚刚结束,李克强总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许多问题。两会已经成为中国独特民主模式的一道风景线。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探讨中外民主模式的比较”,我可以从“两会”的一个细节说起。这次在北京,我和一些政协委员聊天,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蛮深刻的印象,就是政协委员手机上有资政建言的APP,这个APP的正式名称叫政协委员的“移动履职平台”,上面有要闻动态、有议政专题、有群组交流。汪洋主席也在这个群里,也参加群里的讨论。
比方讲,一个题目可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在这个议题下,政协委员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文字、语音、通过图片、视频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全国政协办公厅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整理,把各种好的建议,包括许多富有创意的建设性的建议,整合起来,上报给中央领导或者给各个政府的有关部门。
所以我觉得,在采用互联网新技术,了解民意,咨政建言,我称之为“实现网络民主”这方面,应该说中国走在世界最前沿。
西方政治模式玩的是对抗政治,中国模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党的领导,在这之下形成了坚定的全民的共识,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人大代表也好,政协委员也好,党内外各方人士也好,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真是可以好好比较一下中外民主模式了。
我们这个节目首次开播的时候,我谈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个问题。当时我说:已经长成姚明的个子了,还想躲在潘长江后面。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我想华为公司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华为一直是“韬光养晦”,扎扎实实地做事情。现在迅速崛起了,在5G等这些领域内太成功了,也长成了姚明的个子,想躲在潘长江后边也很困难了。
实际上孟晚舟事件出来之后,华为公司的公开表述还是相当克制的。但最近我看情况有一些变化。前段时间我看到,任正非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的时候说,美国不可能摧毁我们,世界也离不开我们,因为我们更先进。
他还说“西方不亮东方亮,南方不亮北方亮”,美国不代表全世界,美国只能代表世界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非常掷地有声的话。我个人觉得,对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该做的事一定要做。美国是最承认实力的。
我觉得中国的崛起本身也呼唤中国话语的崛起。那么中国话语崛起的“坎”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西方话语,背后是西方整体的政治和文化的软实力。但这个坎一定要过,而且我觉得一定能够过。
比方说西方迄今为止,或多或少还垄断着对“民主”这个概念的解释权。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研究,就是究竟什么是民主。
应该说民主是当今世界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民主话题的讨论难点首先就在于如何界定民主,实际上整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共识。
如果你问一个西方人,他往往不加思索就说,这不很简单吗?多党制加一人一票。但这个叫做形式民主,它与实质民主没有必然的关系:形式可能反映实质,也可能不反映实质,但形式不等于实质。所以这是我们今天讨论民主这个话题的一个逻辑的起点。
但如果你用中国人经常讲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讨论民主,西方人也很难理解。所以面对这样的定义困境,我们有没有办法以中西方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讨论民主呢?
实际上是有办法的,我做过尝试。2016年的时候,我到牛津大学做过一个比较中西方民主的演讲,我觉得效果还过得去。我本人包括我们中国研究院的特点,是喜欢把我们研究出的中国话语的最新成果跟强手过招,看看反馈如何,我觉得这个是真正有意义的中西方的对话。今天我想就基于我那次在牛津大学的演讲,再结合这些年一些新的发展,把我主要观点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当时是这样讲的:既然现在中西双方、中西学者之间,无法就民主的定义达成共识,那么我们能不能working definition,用一个暂时的定义先开始讨论问题。
比方说,借用美国已故总统林肯的话:“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这里我要补充一句,林肯当时提到的“民”不包括黑人,不包括印第安人,不包括妇女,也不包括华人。美国在1882年还通过排华法案,剥夺华人的基本人权。
当然,我觉得这不排斥也不妨碍我们现在暂时借用林肯的表述来讨论民主问题。然后来看看中美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如何,进行一个比较。因为美国是最喜欢向全世界推销民主的,所以要讲这个问题,就要直接把美国作为一个参照来互相进行比较。我觉得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了,确实可以跟美国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从“民享”说起,for the people,要翻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为人民做事情”。我觉得我们中国模式即使再不完美,也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奇迹。过去40年中国有7亿4千万人脱贫,中国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比40年前的1978年实际增加了23倍,年均增长8.5%。中国的中产阶层的规模从零到现在世界最大,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是4亿人。
那么同一时间段内美国是什么情况呢?美国多数人的实际收入,4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根据美国皮尤中心2018年发表的调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普通工人的工资与1978年,也就是40年前水平相比的话,是大致持平的。然而美国中产阶级的规模缩小了很多,我们看到的数据是,中产阶级占美国成年人口的比例,从1971年的61%下降到了52%。
另外还可以看家庭净资产。中国的家庭净资产增长是非常之迅速,而美国的家庭中位净资产则下降了不少。我现在看到最新的统计,2016年美国的中位家庭净资产是97,300美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如果按照现在的汇率,大概1:6.75来计算的话,大概等于656,000元人民币。
我们四舍五入给美国增加一点财产,算它66万。但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包括年轻人也可以问问你们的家长,你们的家庭净资产跟美国的中位家庭相比是什么水平。我个人觉得,至少在中国的发达板块,美国中位水平应该属于比较弱势的群体了。
新中国建国前,我们经历了上百年的战乱,导致中国“彻底地贫困”。我特别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美国作家白修德(Theodore White)的书《中国的惊雷》,1946年他是驻重庆的知名记者。如果能看英文原版更好,写得非常好。你看他当时描述的中国,给人感觉就是今天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战争造成了数千万人的伤亡,整个国家哀鸿遍野,经济彻底崩溃,人均寿命才40来岁。所以我们过去新中国短短70年,整个国家面貌已经焕然一新。40年前怎么可能想象进行中美两国家庭净资产的比较,今天我们一点都不害怕这样的比较。1939年,白修德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来到重庆,1944年初返美,开始着手写作《中国的惊雷》(Thunder Out of China),1946年出版。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