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但这并没有挡住中国企业“出海”发展事业的热情,中国对外投资呈现迅速回暖的态势。
商务部数据显示,1-10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020亿元,同比下降3.2%。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612.1亿元,同比下降4.4%;完成营业额7238.9亿元,同比下降8.8%。对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3.1万人,10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63.1万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更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外开放也从过去的重规模效转向对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追求,这就需要加大对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建议》提出,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建议》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年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商务部数据显示,1-10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占同期总额的16.3%,比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925.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07.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55.5%和58.5%。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的日渐扩大,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有不同,税收法律及征管能力等存在差异,这也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带来极大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目前‘走出去’的产业和项目来说,专业服务的明显滞后是导致国内企业海外生存发展‘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银香港金融高级研究员丁孟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目前“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基础性的产业项目,对专业化的服务主动需求并不高。
丁孟认为,“十四五”时期,提升中国产业、企业和项目“走出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要着力提升中国专业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除基础设施等项目外的软实力建设。具体包括加快提升法治环境,比如加快制定和修订《商事调解法》《注册税务师法》《专利法》等法规制度,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业务提供有力支撑。另外,要进一步提升“走出去”的战略地位,简化相关企业的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动更多专业服务的提供者“走出去”,制定系统可操作性的“走出去”指标,为参与者提供结构性的政策支持。
编辑:张似玉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