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模式 > 正文
直面碳中和挑战,中国底气何来
 来源: 日期:2022-1-11 9:54:22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兴未艾 城市低碳转型之路步履铿锵

直面碳中和挑战,中国底气何来

日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主办的Re:Think 2021“城市创新与零碳未来”会议上,一场围绕“加速健全可持续金融体系与碳交易助力城市低碳转型”的圆桌论坛吸引到来自上海、北京和四川的众多顶尖碳交易专家和实践者,他们分享了绿色金融在支持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专家们强调了完善碳交易体系以有效减少排放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企业应如何适应并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以促进自身低碳转型。


“碳中和”究竟难在哪里

“过去两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总体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两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直言不讳,不过他指出,这两年还是有一件事非常激动人心,那就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20年9月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后,各国纷纷跟进,提出了本国的零碳目标时间表。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这是在巴黎协定之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球达成的又一个广泛共识。

中国的“双碳”目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按照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的说法,是使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实际提前了5到10年,这一意义非常重大。在提出双碳目标之后,中国又把目标做了些具体的调整,即把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从原来到2030年达到20%调升到25%。齐晔表示,这个调整非常了不起的,表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决心,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但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一是和发达国家比,中国碳达峰时间短。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是45年,欧盟总体来讲是60年,英国已经超过70年,中国的承诺是30年。并且中国的峰值比较高,中国处于转型期,风险较大,2021年的拉闸限电,可以体会到能源的转型风险是很大的。运动式减碳是不行的,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二是技术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技术有一半是不存在的,需要创新,这是极大的技术性挑战。中国遇到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快速降低单位能源的碳密度。

三是经济问题。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多少钱?据估算,在能源系统方面的投入大概需要1.7%的GDP。能源转型对经济的压力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是社会方面的挑战。在碳中和过程中,一些与高碳相关的行业企业面临着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将涉及到千万级的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将面临着一场大考。

“在学术上,英国皇家学会最近整理了关于碳中和的12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气候模型、碳循环、数字技术、储能、氢能、碳利用与封存等方面,都是接下来我们需要取得重大突破的问题”。齐晔说。


“绿色转型有痛苦也有机遇”

如何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碳排放经济活动带来的收益是企业和个人,但是损害如全球气温上升带来的问题是要由全球和社会来承担。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是没有动力来减少碳排放,所以一个重要政策就是给碳定价,让碳排放作为经济活动要付出成本,这样经济主体就有动力来减少碳排放了。

彭文生认为,碳价应该定在社会成本这个水平之上,但是给社会成本定价难度较大。一是气候变化长远的损害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很难估算。二是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考虑的阶段不同,定价的考虑有所不同。

所以,对碳价的估算差异性很大。如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估算的碳价是37美元。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估算的碳价是266美元,两校学者估算的社会成本差别很大。美国两届政府的估价同样差距很大。奥巴马政府当年估算价格是42美元,特朗普政府估算的价格是7美元,碳价估算的差异性使得政策很难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

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有了碳中和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彭文生指出,实现从化石能源使用转换为清洁能源有三个路径,一是前面提到的给碳定价,增加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如碳税,碳交易市场上形成碳价。二是利用科技创新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三是通过社会治理,如提高民众的文化价值观、绿色标准、技术设计等。

近年来,能源危机种种表现使我们看到单纯靠增加化石能源成本,对经济冲击较大,关键还是要靠技术进步以及增加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而中国在绿色转型上还是具有技术优势的。

彭文生表示,给碳定价有两个形式,碳税和碳市场确定碳价。两种形式各有优劣。如何在碳税和碳市场上做平衡,可能是不仅是要碳市场,也要碳税。重点还要通过公共政策、政府的研发投入,政策性金融等绿色金融支持,来促进绿色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绿色领域的技术进步。绿色转型不仅是挑战,会给能源转化带来痛苦,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促低碳发展

“绿色金融最主要的两个目的,一是激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二是约束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在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看来,绿色金融如何起到这两个作用,这其中必须要有一个定价机制。

回顾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英国最早在世界上建立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大规模低成本的长期资金。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为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大规模的、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按照主流专家的观点,全球正处于以IT、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毫无疑问与前两次一样,银行和资本市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际新能源署估算中国碳中和投资需要283万亿元,各个机构估算的不尽一致,最低的预测也需要将近百万亿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达至百万亿级规模。这一天文数字般的碳中和资金从何而来,绿色金融便凸显出其重要性了。梅德文认为,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绿色金融体系,特别是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股权资金以及碳市场的融资。其中,碳市场的建立尤为重要,碳市场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上类似于两次工业革命中,第一次靠债券,第二次靠股票,而这次将是碳市场来扮演这个角色,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大规模的、低成本的长期资金。


共建绿色发展之路

十年为期,中国加力。从碳交易试点到碳市场的建设过程,对整个低碳工作意义重大,这对低碳管理,低碳理念,包括全民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的认识所起到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整个碳排放交易工作不仅仅是碳市场工作的本身,也对今后实现双碳目标起到非常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目前碳交易市场处于刚刚启动阶段,未来仍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碳市场更为深入的改革值得期待。”“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指出。

继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后,2021年中国又宣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建设,不再参与新建煤电厂,这就表明了国家立志践行低碳承诺,做绿色能源转型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其后,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共享的建设。在中国东盟峰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强绿色建设的合作。从2019年宣布要建设绿色发展之路以来,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深化联系,共同关注有关气候变化,开拓绿色合作领域的工作已经成为重要纲领性的工作。今后,中国的碳市场如果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那么碳市场或许能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走向低碳发展之路的纽带。


中国碳市场规模全球领跑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交易,而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现在作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中心,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运行到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排放电行业单位2162家,覆盖了4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中国的碳市场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汇市场。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研发中心负责人常征介绍,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总体运行比较平稳有序。从价格来看,2021年12月10日的售牌价是42.7块每吨,比前一个月上升了2.7%,相比开盘当天的48元每吨这个水平来看,由于市场一经开放前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最高的时候碳配额的价格达到了61元每吨,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初期的热情释放之后,价格相应下滑,最低达到了35元每吨,到去年12月,一个累计的平均成交均价是在42元每吨。随着首个履约周期截至日期的临近,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2021年10月10日成交额达到了3亿多元,累计运营了10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额32亿元,日均的成交额是232万元。(何诗霏)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收藏本页

版权所有 国商联盟京ICP备13030816号 Powered by 国商联盟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