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商学院 > 正文
国内贸易发展规划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新坐标
 来源: 日期:2022-1-24 9:26:31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从战略高度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以及我国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头戏”正式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之后,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怎样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一直是政产学研等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发布《“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于通常所说的流通体系主体部分就是指国内贸易领域,因此,《规划》的制定与发布也将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坐标体系,并为相关实践提供行动指南,可以说它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分量很重的专项规划。

《规划》总体上体现出对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的深刻认识、对我国内贸发展战略地位和机遇挑战的准确把握、对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内在要求的全面响应,以及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国内贸易发展方向、主要任务、目标路径、重点工作的系统设计。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

一是《规划》对落实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点要求提出了新路径。

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是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区别于以往五年发展规划、体现战略变化和调整的关键部分,对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及内贸发展提出了最直接的更高要求。《规划》针对这些要求,通过“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两个主要任务作出了“浓墨重彩”的全面阐释,并进一步细化了落实路径,为社会各界的探讨和实践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依据和参考。

这部分内容是《规划》的重心和统领,准确扭住了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及内贸发展的“牛鼻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发展成果更多表现为开放带来的对外贸易增长和流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一方面利用外需和外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在深度融入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的情况下,潜在的国内市场优势和区际贸易分工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于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问题,《规划》中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正式提上日程。除此之外,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一些重点要求在《规划》中也形成了流通视角的深化落实,如坚持创新驱动、服务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提升安全保障等。总体来讲,《规划》与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一脉相承,并对其中由流通体系担纲、与流通发展相关的重点要求和任务提出新路径。

二是《规划》在强化流通功能和创新流通组织方式方面形成了新认识。

以往在讨论流通过程或流通业发展时,更多强调疏通堵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创新或优化方向,实际更多是从关注经济过程的视角把握流通功能和作用,而对立足社会交换过程、连接和匹配供需的流通基本功能认识不到位。《规划》将“推进商产融合,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作为一项主要任务,体现了对流通连接、匹配供需功能的新认识,供应链、消费大数据、生产性服务、生产资料流通和平台经济等规划重点集结在加强流通与生产融合、创新流通组织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下,实际上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重要体现。

供需平衡是一种理想的静态市场,而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断再平衡的动态过程,流通连接、匹配供需的基本功能使其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视角来看,调整流通组织方式是主动调控供需平衡水平的有力手段,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收入、区域差距等结构性因素约束下固化甚至放大供需匹配不充分不平衡的缺陷。《规划》提出推进商产融合,这是在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更加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并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循环向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跃迁。这一主要任务意味着我国“十四五”时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将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流通对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功能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和发挥。

三是《规划》在内外贸一体化关键环节和问题上提出了新举措。

新发展格局的重心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但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因此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另外一个关键问题。《规划》立足于内贸发展,但提出了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培育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模式等主要任务,体现出对新发展格局的准确把握,以及通过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衔接、协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局观。在这个关键的“硬骨头”问题上,《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扩大“同线同标同质”标准适用范围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等领域,以及完善“三同”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公示渠道等举措,直击长期制约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和水平升级的要害。

内销产品与出口产品长期存在标准差异,部分国内标准相对国际标准偏低导致国内国际市场产品存在质量差异,这是以往我国重外贸而轻内需的产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显然需要得到纠正。在要求内外销食品实行“三同”标准的基础上,将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是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及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是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迈出的一大步,将有利于改善我国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促进高品质消费回流,以及促使国内企业及相关产业全面引入国际标准和先进管理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规划》对流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行了新探索。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其关键则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流通治理是两者关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规划》的主要任务中提出从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健全现代流通新型监管体系等几个方面健全流通治理体系和提升流通治理能力,分别从组织、规范、监管角度提出流通治理体系和能力主要维度是对流通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发挥作用的探索,也间接提出了流通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功能等议题。因此,《规划》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视角对流通治理问题进行系统规划,对进一步发挥流通连接产销、匹配供需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流通研究院副理事长)


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 


收藏本页

版权所有 国商联盟京ICP备13030816号 Powered by 国商联盟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