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促进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
施懿宸 胡雅琳 杨晨辉
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贸易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随着环境与气候风险的显著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内外热议话题。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提出2050年欧洲将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2021年1月,联合国正式发起“行动十年”计划,以确保在2030年实现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发展已成为与经济发展并行的重点内容。
其次,在“双碳”背景下,国内贸易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倡导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为切入点,促进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提升内贸领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8.70亿元增长到35.13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暂下降后,2021年三个季度迅速回升。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贸易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向。
再次,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体系引领新型全球化。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经济重心内收、市场主体回撤,因此积极布局国内市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场景。
《规划》提出要引导企业贯彻环境、社会与治理理念,建立内贸绿色发展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国内贸易主要行业积极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优化自身贸易结构,以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是有助于提升国内贸易行业碳利用效率,增强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国内贸易体系有助于提高物流运输体系循环化水平,从而提升贸易行业生产运营的碳利用效率,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二是有助于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效率。具体而言,贸易结构主体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货物贸易转向绿色可持续的服务贸易可以减少传统制造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贸易发展方向转向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能够提高行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引导绿色生产和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贸易在双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构建绿色低碳贸易体系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方向调整,引导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是绿色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结合《规划》,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第一,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流通绿色发展评估体系,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运用环境、社会与治理工具提升国内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内部监管的角度,企业可以建立ESG评估小组,根据贸易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指引和第三方ESG评价报告有效自查并提升生产经营活动可持续水平;从报告披露的角度,企业可根据贸易行业特色制定个性化的ESG披露与战略方案,提升信息透明度,促进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鸣。
第二,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推进建立绿色产品体系,宣扬绿色消费理念。例如,从绿色生产的角度,建议监管部门建立统一的绿色包装认证和评估机制,促进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从绿色消费的角度,推广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等绿色产品,适度扩大需求量,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
第三,提升流通绿色发展水平。建议企业运用金融科技降低各个节点的营运成本,协同推进绿色产业链管理。例如,在货物运输环节,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监测仓储与配送,优化物流配送路径,减少运输成本和车辆能耗;在流通渠道环节,鼓励线上销售绿色产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直销或与实体企业合作经营绿色产品和服务,降低运营成本,第四,构建再生资源新型回收体系。加强废旧物资回收网点布局,提高废旧物资回收、分拣、集散能力。例如,利用“互联网+”建设二手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二手商品流通成本,形成二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绿色金融实验室主任)
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肖亮
近年来,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重构等影响,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面临诸多堵点和难点。《“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并将该项重点任务作为破解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瓶颈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促进国内市场深度链接全球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促进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内外贸融合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易之间在观念、体制、经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者之间监管制度也大相径庭。《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有利于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制度集成创新试点探索,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相衔接,加快创建有利于内外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红利。同时,《规划》中有关“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支持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规则标准制定”等论述表明,加强内外贸标准、规则、制度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健全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未来,对于我国已经加入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将加快对协议内容的国内外转化和适用;对于我国尚未加入的相关贸易协议,将选择合适的区域开展试点,对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探索形成有利于内外贸市场一体化的管控体系。
二是要发展壮大现代流通企业。缺少一批具有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是导致我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困境的重要因素。针对如何破解这一困境,《规划》提出要发展壮大现代流通企业,具体实施路径是龙头企业培育、国际化经营和贸易设施网络布局。
其中,龙头企业培育强调要以创新驱动和资源整合为手段,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具备全球价值链整合能力的龙头流通企业。扩大我国流通企业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支持流通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培育和自有产品运营,鼓励联合国外生产企业开展品牌联营和协同制造。
国际化经营重点强调要“完善全球采购与分销渠道”,推动具备条件的现代流通企业“走出去”将是重要趋势之一。如支持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建设全球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全球集中采购、品牌及渠道控制能力,打造现代综合商社。支持现代流通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股权投资和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快海外流通服务网点布局,积极融入海外零售体系,打造赋能“中国制造”的海外营销网络。培育壮大一批大宗商品贸易集成商,在全球布局若干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和交易中心,提高全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能力和话语权。
贸易设施网络布局重点强调要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的贸易设施布局,“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营销和服务保障体系”。如支持流通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建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全球售后公共服务中心等;支持沿“一带一路”在国内规划和培育一批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国际采购中心;在国外和沿线国家合作布局一批衔接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或海外服务中心,形成海外综合配套服务生态体系。
三是促进流通高水平开放。近年来,部分外资流通企业出现“闭店关店”现象,从侧面说明国内流通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国内流通领域对外开放也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规划》中提出要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为契机,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商品供给质量和优化外资投向领域三个方面,来促进流通高水平对外开放。
其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强调“加大外资商业模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品牌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融合店”。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试点中可对接国外优秀企业、品牌和产品,积极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进一步探索高质量外资利用方式。
优化商品供给质量则重点提出要“加快构建品牌汇集、品质高端的优质商品供给体系”,具体可通过推动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创建,积极培育进口交易平台、进口展贸平台、进口供应链平台和进口促进服务平台,优选全球优质商品,满足国内居民美好生活愿望。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争取增设市内免税店和口岸免税店等,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优化外资投向领域的核心是“引导外资投向农村商业和社区商业等短板领域”,以及“鼓励外资参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是通过重大流通项目布局,引导和集中更多资源投向流通短板领域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培育新的流通枢纽城市及节点,实现区域更加平衡的发展。
四是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规划》提出要从对外开放产业平台和知名展会平台两个方面来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特别是随着我国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搭便车者”和“受益者”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利益攸关方和重要参与者,需要依托更高层级改革试验平台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领域的深层次政策及制度创新,但深层次制度创新及落地实施常常面临较大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级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其核心是发挥上述国家级开放平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一批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试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重要实践样板。事实上,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不仅是内外贸生态链最完整、最活跃的地区,具备内外贸政策及制度创新的产业基础,能够为内外贸一体化领域的深层次制度创新试点提供多种业务场景。同时,也是进行内外贸一体化领域制度创新的“压力测试”的最佳试验区,可率先开展内外贸一体化领域关键堵点的改革探索和产业政策创新试点。
五是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针对长期以来内外贸市场割裂的情况,《规划》提出要“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内外贸企业全方位合作。既包括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外贸企业通过自营、合作等方式增加国内市场优质商品供给,支持外贸企业多向拓市,完善出口转内销供应链体系;也包括通过引厂进店、产品联合开发、设立出口商品销售专区等方式,支持外贸企业与国内消费市场实现精准对接,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引进和培育进口贸易主体,办好进口产品交易区,拓展进口分销渠道,办好进口商品会展。此外,《规划》还提出“引导外贸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支持国内物流企业发展国际业务”等,核心在于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外的供应链物流设施,提升全球物流通达能力。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工与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
促进城乡双向循环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马增俊
国内贸易是我国新发展阶段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其中农村商贸涵盖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流通、物流体系建设、商业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等,农产品流通又涉及到城乡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供应与价格,是“内循环”的重要方面。
《“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服务和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商业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要求,在“加快健全农村商业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补齐农村流通和消费短板”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是未来农村商贸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南,对于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城乡双向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城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升级商业体系 振兴乡村商业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在我国实行工农业二元化经济结构影响下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出现了分割的城乡市场局面。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商业网点还严重不足,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普遍滞后。
此次发布的《规划》把补齐农村商贸流通短板摆在了突出地位,将升级农村商业体系专门列出,把县域作为切入点,推动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通过改造提升商业设施,推动大型商贸企业、供应链、商品和服务下沉,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等举措,为农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好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商业消费的城乡一体化,使中国商业整体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促进供应链建设 推动乡村振兴
目前农产品销售依然是我国大多数传统乡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通过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激活我国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保障,对于破解城乡二元关系,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因此,《规划》中对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角度出发,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强调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这有助于将目前分散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商汇集为网络化管理,完善生产-采摘-加工-流通的完整供应链建设,实现生产的工业化,采摘加工的产业化,使农民可以与批发市场和批发商有效对接,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
绘就数字赋能场景促进数字化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此次出台的《规划》还有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要“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支持农贸市场现代化发展、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消费等环节数据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凸显了未来数字经济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数字化升级应用前景,具有指导行业抓住数字赋能为内贸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前瞻性。通过数字化发展,能够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农产品上行服务,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加强骨干市场建设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规划》将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建设作为农村商业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重点举措之一,提出在全国统筹布局一批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而创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关键就是要通过建设骨干网络,发挥骨干市场和骨干经销商的作用,整合商流和物流等各类分散资源,让农产品真正卖得出去,实现价值。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协力,以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产业化的思维、数字化的手段,促进骨干企业、骨干经销商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业化衔接与合作,通过商贸发展带动产业和乡村振兴,确保农民有效增收,实现城乡经济的循环畅通。
(作者系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
来源: 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