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商学院 > 正文
《“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面面观(二)
 来源: 日期:2022-1-25 9:20:31 

创新引领推进消费高质量发展

依绍华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将迈上新台阶。根据《“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我国商品消费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商品和服务消费品质更好。这意味着居民消费规模扩大的同时,消费质量进一步提升,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特征更加显著,定制化生产将逐步普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将蓬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需匹配度,提升消费质量。

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一是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与应用力度。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消费者面对纷繁多样的选择,对各类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要重点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以智慧零售、智慧物流为引领,提升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具体内容包括:推广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传统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实体流通企业向线上转型,加快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催生新消费模式;加快推动新业态与制造、交通、金融等行业跨界融合,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流通效率,改善流通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是要重视消费者价值。现代生产体系已由生产者主导转变为消费者主导,了解消费需求偏好和消费发展趋势,对生产企业至关重要。不仅如此,企业在提供商品的过程中,除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还伴随着产品服务及品牌等附加价值,包括售后服务体系、售前指导以及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等。特别是以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新消费,对附加价值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更加关注顾客价值,以消费者满意为出发点,提升消费者体验。借助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丰富消费生活内容,从而更好发挥消费主引擎作用。

创新制度供给拓展消费发展空间

首先,要创新政府服务方式。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重点在于:一是最大限度缩减审批范围,同时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便捷便利服务;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领域,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技术、工艺和功能提升,增加环保、智能、健康等方面高质量产品供给。

其次,要深化税收金融制度改革。通过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给予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研究适当调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等,以组合拳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动资源从行政性配置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进行配置,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促进新消费模式发展。同时,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助力。

再次,要健全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以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方式,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平台和协同管理机制,并将监管重心与责任下沉,加大随机抽查频次,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大数据客户信息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对消费者信息数据存储、应用过程和结果呈现等进行详细规定,避免消费者隐私数据泄露,保障信息安全。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提升消费质量

市场为企业与消费者对接提供空间和平台,市场环境直接影响到消费环境和企业运行环境,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活力,而且能够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

完善消费后评价机制。一是强化对流通企业特别是新消费类企业资质评价,可借助第三方机构对供给方资质提供背书或认证,确保其资格有效合法,包括从业资格、从业规范、从业人员等级等,并及时调整行业涉及内容,以动态性调整来适应新业态发展。二是加强对服务质量监督,通过消费者事后评价机制给予评级或排名,以完善的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实现科学评价,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业态行业自律,从而保障新消费供给质量。

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一是建立互联网企业、实体企业和消费者协会合作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引入消费者观察员介入维权过程,对维权程序、维权结果进行监督,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安全感。二是加大对消费者隐私保护,随着网络消费日益普及,各类电商平台、手机App过度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情况较多,对消费者隐私安全造成困扰和损害,亟待完善涉及消费者个人隐私和消费信息数据合法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消费者信息的采集范围和使用程度加以规范,并加大违法使用和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惩罚力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


健全流通治理体系五着力

徐振宇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健全流通治理体系、提升流通治理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次《“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流通治理体系,提升流通治理能力,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相比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化程度偏低,在许多重要领域仍存在立法空白。如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很多国家都已出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至今仍未出台;在流通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新兴流通或新型消费领域的监管很可能存在缺位或越位情形,相关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完善;我国缺少专门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国家会通过立法确保对中小流通企业全方位持续的制度性支持,给中小流通企业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以利于大、中、小流通企业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

由于流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各级政府对流通领域的管理不得不较多地依赖政策管理。未来,必须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如果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会有法律依据,有利于依法行政,有利于缓解相互推诿,有利于减少不作为、不当作为与任性作为。

推动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快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措施。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加强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也强调,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强调“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引导更多企业声明公开更高质量的标准,修订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中有关商品流通规范制定工作稳步推进,但总体而言,对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相关流通规范或标准的宣贯与采用率仍有较大改进余地。部分行业标准已经不太符合企业运行的现实需求,亟需加快修订。未来,应考虑通过标准化试点聚焦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与关键领域,指导各地区、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在标准制定、实施、应用方面开拓创新,推动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标准供给,增强标准实施效能。

健全现代流通新型监管体系。我国当前流通领域的监管执法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仍呈现出多头管理与多头执法的格局。根据我国新一轮部委三定方案,流通领域监管执法,包括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监管等均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但与此同时,商务、农业、发改、工信、卫计等部门也负有行业监管职责。然而,流通领域企业点多面广,监管执法事项多、任务重,受制于流通监管执法编制、经费等,以及监管职责衔接方面存在模糊地带等原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现象。以药品流通监管为例,发展改革委负责药价调控,卫计委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监督,工信部负责管理药品生产企业,商务部负责管理药品流通,流通链条被分割就容易出现流通监管缺位现象。另外,在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数字贸易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上述流通监管体制将面临更多挑战。

加快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机制。中办、国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也强调,健全依法诚信的自律机制,要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但是,就我国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而言,与上述新要求仍有着明显差距。另外,在很多地区,市场上仍有大量与知名品牌高度相似的“高仿”商品在销售,或采用标注“某品牌制造商”等方法进行仿品推广,损害了知名品牌的利益,这一方面反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量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流通领域诚实守信的商业文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尚未树立,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意识淡薄,“以诚为本、以信为先”为特征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深化流通领域商协会体制改革。从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看,现代流通体系与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流通治理体系的完善,包括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政企间高效沟通,参与行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协调、推广、普及等,行业协会、商会往往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在今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在行业自律、服务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和参与政策法规修订完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应设法向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看齐。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新经济研究院教授)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王晓东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是指市场体系首先要完备,要兼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残缺不全的市场不能称其为体系;市场体系不仅要完备,而且要完善发达,因为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要构建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相匹配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就不仅要按照市场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意识地对市场体系建设的时序做出选择,更要从市场存在的时空统一性角度重视各分类市场的空间发育。

市场空间可以被看作是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交易所覆盖的范围,市场活动的最大作用空间是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即商品和要素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国内统一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统一市场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虑到我国商品市场虽然较为发达但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且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市场特点,通过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最终建设形成发达的国内统一市场,应该是一种更为现实且稳妥的政策选择。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要把区域市场建设纳入统一市场的整体框架中。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并不否定统一市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从总体上看可以并行不悖,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作为统一市场中的一个区域层面,以区域商品和要素的横向贯通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区域市场的交换空间不断拓展,各个区域市场交换空间的重合说明国内统一市场的发育成熟。《“十四五”国内贸易发展规划》力图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通过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强化国家级、区域级流通节点功能,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等功能平台作用,以此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等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区域商贸发展规划衔接,完善区域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市场流通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流通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和规则监管互认,加强市场应急保供区域协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建立区域市场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市场规则和监管共建互认;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建设,探索商品流通和技术、资本、数据等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来强化区域市场的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提升国民经济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打造现代供应链推动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

施先亮 宋光

随着我国内贸流通市场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内贸主要行业在税收、就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内贸流通的业态与模式持续创新,与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的协同愈加紧密,有效带动相关产业整体升级。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施双循环、“双碳”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国家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的主要抓手。

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它能够使商品流通全过程提质、降本、增效,能够加速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运作,能够提升企业间、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因此,现代供应链是实现流通业态、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流通效率、保证流通安全、实现绿色流通的有力支撑,能够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保驾护航。

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供应链,发布了多项政策为现代供应链建设指明方向。然而,我国现代供应链建设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由于部分国家对我国在技术和生产资料领域的打压,急需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随着东南亚国家人口红利逐步显现,要防范供应链的转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供应链管理要注重绿色引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供应链管理需要平衡公平与效率。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为此,提出打造现代供应链的几项举措建议。

第一,加强供应链创新技术应用。依托数字基础设施,鼓励和推广数字化工具在流通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使用,加快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和器具的改造与应用,提升内贸流通效率。

第二,重视供应链安全管理。将供应链安全作为现代供应链建设的主要目标,建立地方性及全国性供应链风险监测与预警中心,进行相关信息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大脑的重要组成,并与各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急管理平台对接,实现产业安全数据互联互通,保证内贸流通安全。

第三,推进流通供应链标准化建设。针对供应链数据标准、绿色化标准、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等加紧制定和推行供应链标准,特别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将国家标准作为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评级与考核的关键指标,推动内贸流通绿色化和高效化。

第四,增强政产学研合作。以现代供应链为抓手,推动完善流通体系,需要准确、合理的政策指引与鼓励,需要企业的探索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支撑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举措,因此要加强社会多方合作,实现推动内贸流通稳步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

总之,新时代打造现代供应链、推动内贸流通市场稳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方可实现内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学科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副主任)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收藏本页

版权所有 国商联盟京ICP备13030816号 Powered by 国商联盟 ©2008-2023